2018/3/29

The Lamps are Going Out 肉團與肉團間的碰撞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在一種完全莫名其妙的狀況下開打的,而四年的戰爭後引起衝突的三個帝國轟然瓦解。由於男人都上戰場了,女人開始在社會各階層中取代男人的工作、地位以及權利,促成近代女權運動的興起。過去戰爭是屬於紳士的專利(當然對於東方某個島國而言這從來就不是他們考慮的,日本在外交歷史上完全沒有宣戰這一回事...他們直接不宣而戰地選擇偷襲),但第一次大戰中各國不斷追求更高效率地消滅對手,在人力與物資上壓倒對方,整個國家變成一個巨大的戰爭機器,這個世界的面貌也變得完全不同。


遊戲分為同盟與協約兩方,其中同盟國又分為德國與中央同盟(包括奧匈帝國、土耳其、保加利亞),協約國又分為西方同盟(英國、法國與義大利)與東方同盟/美國(俄國、美國、希臘與羅馬尼亞)。主要的地圖呈現於上半部為歐洲戰場,每個區域分為平原、山地與沼澤,白旗區域為首都,工廠標誌區域則可提供補給點數,海域只有協約一方可以跨越,位置就是有標示船錨之港口。德法義邊境那塊黑色區域是永久中立國瑞士,無論任何情況都不得進入。


本作除了土耳其方面的近東戰場外,也包含東非大地上英德之間的角力。這些方形區域都是一次只能存在一個軍團的地區,通常表示為沙漠等補給與行軍困難的位置,其他正常區域的單位數量都是沒有上限的。


遊戲依照德國、西方同盟、東方同盟/美國與中央同盟的順序進行(所以其實也可以四人玩,但和兩人玩除了增加歧見外沒有任何差異)。輪到每個勢力行動時會先判定事件,再來進行移動(包括軍團、突擊隊、艦隊與潛艇),執行戰鬥(依序為水面戰鬥、游擊隊戰鬥與地面戰鬥),生產階段(確認補給狀態、使用補給點數與科技進展),最後為重整階段(決定制空權與火炮重整)。


1914年秋季德國的事件為東亞艦隊,這個由海軍中將馮‧斯比所率領的巡洋艦隊曾對南太平洋英國的商業與後勤造成相當大的威脅。事件之後就是移動階段,規則非常簡單:一個勢力最多進行兩個地面軍團的移動,移動距離無限(但需全程處於友方勢力區域,應該是反映當年鐵路運輸的便利);至於水面移動就只有三個方向。德國將萊茵蘭區的第四、五軍團調至漢諾威支持第一、二、三軍團對於比利時的攻擊,公海艦隊則開出基爾港進攻封鎖格內的英國本土艦隊,以支援東亞艦隊的行動,U艇暫時仍遵守海牙公約的限制(亦即獵捕商船的行動較不具效率,因需先撤離非戰鬥人員後方可開火攻擊)。


戰鬥結算階段先執行水面戰鬥,每個艦隊進行一次擲骰,若為1則造成一次命中、2則為兩次命中。德軍艦隊大敗,完全沒有造成有效打擊反承受英軍兩點傷害,倉皇退回基爾港。地面戰鬥於比利時開打,該地目前有比利時第一軍團與英國第一軍團(BEF英國遠征軍)駐守,反映德軍的戰前準備,德方攻擊比利時與法國時有兩次重新擲骰的機會。戰鬥階段時攻擊方將一個軍團翻面至Spent狀態(表示部隊的人員或物資遭受減損,除非於補給階段恢復為正常狀態否則不得進行攻擊),防禦方指定一個軍團進行防禦,雙方擲骰後骰數較大一方獲勝。德軍五個軍團的進攻將比軍與英軍壓迫至索姆河一線,接續的進攻對該地的法軍也造成了減員。


東非戰線為了呈現萊托貝克將軍當年縱橫東非的壯舉,他的軍團可以發動一個特殊規則的游擊戰對英軍造成打擊(無須翻面可進行攻擊而擲骰5或6為命中)。由於德國除了事件之外無法在東非進行補員,因此每回合成功壓制英國駐軍造成對方減員而無法進行反擊,對於萊托貝克軍團的續存相當重要。此外,東非地區除了戰鬥後的推進與撤退外,也限制其他類型的移動,若德國能夠擊潰英軍並佔領英屬東非的補給點,對於局勢是相當有益處的。反觀英國則沒有任何益處,這也反映了當年東非的狀況。


考慮到本回合德國沒有取得有利於戰鬥的事件,因此東線德軍沒有積極的作為。本回合德軍擁有固有補給點數12點,外加第一回合攻佔比利時的1點額外點數共13點,便將比利時的第一至五軍團、萊茵蘭區的第七軍團、波森的第九軍團、基爾港的兩支公海艦隊與大西洋上的U艇都補員至正常狀態(均耗費1點補給點數),另外新建第十軍團於波森(2點補給點數、受第一回合規則限制),剩下1點轉移給奧匈帝國,希望東線若有更好的事件開出來,奧軍進行攻擊可以使用得更有效率XD。


科技研發也是本作的亮點之一,看看那精美的圖片(被拖走...)。科技共分為A(砲兵)、P(空軍)、U(潛艇)、Q(Q船)、G(毒氣)、C(反砲兵)等幾種,每種有一至三級。科技必須循序漸進研發,所以若都還沒開始研發時只有第一級表示研發成功,後面再依序往上。本回合德軍開出G1表示下回合可以使用新的毒氣科技,但這個也是唯一一個不會持續存在的科技,意味著敵方研發防毒面具的速度也相當快就是啦!


由於史上的法軍第十七號計畫,遊戲中強迫西方同盟必須於1914年秋季對萊茵蘭區發動骰數-1的攻擊,翻出法軍的紅褲子事件更是雪上加霜。法國以第一軍團進行攻擊,失敗後考慮本回合補給點數與損失狀況,決定不再發動額外攻擊,僅消耗一個艦隊追捕德國的東亞艦隊。


由於比利時已亡國、無法再進行補員,英國遠征軍便將其吸收,U艇的攻擊也沒有任何耗損,7點補給點數便將艦隊修好、東非的軍團補員、並新建第一、二軍團於英國本土,剩下1點交由俄國使用;法國4點補給點數補完耗損的四個軍團後,僅將巴黎的第六軍團移防索姆河一線。科技發展階段獲得砲兵科技,立即將新的兩個砲兵師佈署在索姆河防區。


東線開出事件為塞爾維亞進攻,俄軍也將第四軍團移至立陶宛,壓迫東普魯士的德國第八軍團。塞爾維亞的攻擊相當成功,但由於塞國本身無法補員,將奧國第五軍團翻面後就先停止攻勢了。反倒是北方的俄軍相當虛弱,動用了四個軍團才擊退德軍攻佔東普魯士。


補員階段俄國將四個耗損的軍團復原,另外使用西方同盟支援的點數新建一個耗損的第六軍團於布列斯特,至於塞爾維亞因為沒有補給點數,只能自求多福囉...。


奧匈帝國獲得斯科達兵工廠的大砲!奧國立即將其佈署於加利西亞配合進攻俄軍,強大的火力擊潰了布列斯特的俄國第二軍團,奧國第一軍團的進攻隨即將其逐出布列斯特。第四軍團亦南下配合第六軍團進攻塞爾維亞,但塞軍憑藉山地的優勢輕鬆擋下了奧軍這一波的攻勢。


奧國使用本身與德國支援的補給點數,將其東線的軍團都恢復至滿員狀態。1914年秋季結束,同盟國看似沒有取得如史實般的優勢。


1914年冬季,土耳其自動加入同盟國,相應的俄軍與英軍也進入戰場。其中非高加索軍團外之俄國軍團於高加索山區戰鬥擲骰均需承受-1的耗損,而安納托利亞外之近東戰場方格區域耗損補員時均為2點補給點數,呈現在沙漠中戰鬥與推進的困難,由於土耳其本身只有1點補給點數,若非得到盟友協助根本不可能在這些戰線上有所進展,也相當符合史實的狀況。


西線德國將萊茵蘭區的第六軍團移至比利時,傾六個軍團之力持續猛攻索姆河的英法聯軍,成功將其壓回巴黎,但東線卻意外落敗、即使擁有精銳部隊的事件加持,仍無法取回東普魯士,痛失1點補給點數。公海艦隊也取得不錯的戰果,雖因雙方艦隊數量持平仍未將英艦逐回斯卡帕灣,仍對英國的補給施加了不少壓力。科技階段,同盟國仍未有新的進展。


英國將新建之第二、三軍團調至巴黎防守,凡爾登的法軍也主動出擊奪下萊茵蘭區。但本回合U艇攻擊成功且法國失去索姆河區域,西方同盟減少2點補給點數,只能做有限度的補充。科技階段協約國再次做出突破,研發出Q船、未來可略為降低U艇的威脅。


東線的俄國獲得兩個耗損的軍團於聖彼得堡與莫斯科,再加強了東普魯士的防禦並將奧軍逐出布列斯特。


奧軍成功擊敗了塞爾維亞,將其兩個軍團消滅,另外土耳其進行一番軍事調動,預備對高加索山區進行新的攻勢。


1915年春季,雙方可開始修築壕溝,之後的戰線大概就差不多會定下來了。由於東西兩線都受到壓迫,得軍的處境較為不利,但奧匈帝國已擊敗塞爾維亞,可全力對抗北面的俄軍,協約與同盟間之後的戰況如何尚難預料。

The Lamps are Going Out相較於先前介紹的Path of Glory或Field of Despair規則較為簡單,也沒有太多複雜的後勤補給與政治關係的考量;對於一次大戰的重要元素諸如西線戰場的拉鋸、科技優勢、海上封鎖、英國本土艦隊與德國公海艦隊間的衝突、東非戰場的設計都以相當有趣的方式呈現出來,重要的歷史背景更是完整地以事件卡牌融入遊戲之中。對於已接觸過策略遊戲而想跨足戰棋的朋友而言,這款戰棋應該是相當適合初學者的入門磚。

1 則留言: